A Study of Mind-Liberation/Wisdom-Liberation in Nikāya and Āgama Sutra
Chinese


LOOKING TO PLACE A BULK ORDER?CLICK HERE

Piracy-free
Piracy-free
Assured Quality
Assured Quality
Secure Transactions
Secure Transactions
Fast Delivery
Fast Delivery
Sustainably Printed
Sustainably Printed
Delivery Options
Please enter pincode to check delivery time.
*COD & Shipping Charges may apply on certain items.
Review final details at checkout.

About The Book

心解脫、慧解脫歷來在中國、西方與日本的學界有不少的研究,最典型的例子是,針對《須深經》的探討以及衍生出的諸多問題,使得學界和教界對心解脫、慧解脫的內涵及修學過程,產生了分歧。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研究心解脫與研究慧解脫同樣重要,決不能把慧解脫簡單等同於幹觀者有臺灣學者認為心解脫對於研究慧解脫沒有幫助,所以不必要研究它。而圍繞著慧解脫的問題則更多。中、西、日的學者們經過多年對慧解脫的研究,他們提出:慧解脫成就者缺乏止,也就是禪定的基礎,所以稱之為幹觀者。這被目前多數學者與行者所公認。於是,他們試圖從巴利注釋書(五世紀斯里蘭卡覺音論師對巴利《尼柯耶》的注釋本,包含《清淨道論》等)中找到論點依據來證實這一思想,發現無論是《尼柯耶》還是注釋書中,記載慧解脫屬於幹觀者的論典依據出自《清淨道論》中僅有兩處。原因在於,歷來研究慧解脫的學者們,他們主要依據覺音論師 (Buddhaghosa)《清淨道論》與《阿含經》有關的經典是《須深經》,學者們以《須深經》為依據,進而研究出的結果是慧解脫與幹觀者有關。由此,該論點被公認,成為板上釘釘的論述。但是,筆者的研究發現:學者們以往的研究似乎忽略了《尼柯耶》及《阿含經》的經文原意,很少有學者能真正進入到經典當中來討論慧解脫的思想。雖然西方學者L.S. Cousins及Richard Gombrich也有一定的經典依據,但在論述慧解脫的問題上他們的論證與結論並不完善。日本及其他國家地區的學者們也大多如此。實際上,在《尼柯耶》及《阿含經》中經過仔細閱讀,筆者初步得出的結論為: 在《須深經》中,提到須深婆羅門向幾位慧解脫羅漢提問他們解脫的內容時,發現他們既不具備四禪,又不具備羅漢該有的解脫境界。但那些被問的慧解脫比丘,非常明確地告訴須深婆羅門,無論你信不信,我就是慧解脫羅漢。就是這部經導致了後來的慧解脫研究者們不斷地衍生出慧解脫與幹觀者的課題,造成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然而,在《尼柯耶》及《阿含經》中,除了這部經記載慧解脫羅漢是這樣的狀態,其餘經典並沒有提及。 實際上,經典中單獨出現慧解脫的時候,其意義跟幹觀者並沒有關聯;至於心解脫、慧解脫同時出現的經典中,兩者幾乎是同義詞(也就是成就心解脫同時就等於成就慧解脫,反之亦然)。筆者據此得出的結論是,心解脫、慧解脫同時出現時,代表著一種可能是定(與)慧的解脫境界。心解脫單獨出現在經文中時,有幾種情況:其一,屬於梵天所修的法門;其二,屬於心從煩惱中得解脫的境界;其三,心解脫不能被亡失或遺落,它在解脫路途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只要將它發揮到極致,就是邁向解脫的最好方法之一。對於佛教修行者而言,掌握正確的方法,如同手握地圖般,行穩致遠。本文依據《尼柯耶》及《阿含經》原文,深入探討心解脫、慧解脫的內涵,並以此作為本研究的方向,期望帶來新的研究成果。從經典中尋找心解脫、慧解脫的真面貌,能幫助自己與有緣人獲得確切及有效的方法,進入心解脫、慧解脫的境界。
downArrow

Details